百元機江湖走向寂滅:用戶不疼,廠家不愛
曾經火爆的百元機市場看似死水一潭,這個如今既沒有利潤也沒有口碑傳播的區(qū)域,正在走向寂滅,用戶不疼,廠家不愛。這里的“百元機”,是指售價在1000元以下的手機產品。隨著2017年手機廠商的零售價格一路走高,1999元不再是無法突破的怪圈。華為、OPPO、vivo等品牌的2000元以上機型也開始熱賣,顯示出主流用戶的價格區(qū)間已經逐步向2500~4000元轉移。
這個價位區(qū)間能夠打動主流用戶的是什么?廣告代言、品牌附加值正在起到主導作用。于此同時,那些曾經因“低價實惠”而備受追捧的百元機產品,則逐漸被消費者和廠家共同拋棄。
顯露出這一趨勢的依據來自多家市場調研機構的報告。其中,第三方調研機構GFK的數據顯示,從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,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中600元以下以及600到1000元價格區(qū)間的機型,已經連續(xù)6個月持續(xù)下降。
在去年12月份,有大約12%的用戶選擇購買了600元以下的機型;令有19%的用戶購買了600元~1000元的手機。而到半年后,這兩個區(qū)間的占比分別下降到了8%和13%。
此消彼長,國內用戶明顯開始青睞1500~2500元以及2500-4000元價格區(qū)間的機型,尤其是后者,2016年12月只有19%的占比,半年后竟上漲至27%。
用戶不疼,廠家不愛
回看過去一年,曾經在2015年火爆異常的百元機市場已經略顯頹勢。2015年國內共發(fā)布了749款手機,到2016年這一數字下降到519款,百元機在“失蹤”隊伍中擔當了主角。
從過往數據中翻出的這些名字,或是品牌消失,或是機型夭折,諸如360手機f4、樂檬3、紅米3、中興Blade A1、華為暢享5、神舟X55 Pro、華碩飛馬、酷派大神F2、TCL么么噠、魅族魅藍……或許很多人都倍感陌生。
雖然名氣不大,不過這些型號和品牌在百元機市場都曾掀起激烈的價格大戰(zhàn),但仔細觀察可以發(fā)現,這種競爭的核心完全沒有技術可言,各家都秉承著“沒有最低只有更低”的價格理念,在保證基本的使用需求后,從做工、設計、硬件配置等方面不斷壓榨成本以尋求更低的價格。
其中,百元機主力之一的紅米系列,價格就從799元一路下探至499元。拿出更低的價格甚至賠錢出售,成了百元機市場的怪現象。這其中,曾提倡硬件免費口號的360和樂視就是最典型的代表。當小米將紅米2A做到499元的價格時,360甚至將大神系列底價拉至399元。
不過,最終事實證明這種“傷敵一萬自損八千”的做法并非長久之計,尤其是對那些出貨量不多的小眾品牌而言更是壓力山大。所謂依靠著百元機超低價格換取更多的用戶,從而讓手機成為“生態(tài)化反”入口的思路,更被證明是飲鴆止渴。如今樂視手機的狀況告訴我們,硬件負成本銷售,試圖依靠軟件或者生態(tài)盈利并不現實。
對此,360總裁周鴻祎也曾對硬件負利做出過反思,他表示“在智能硬件方面,我發(fā)現跟著互聯網手機的模式喊免費、喊零利潤、喊不掙錢,這個思路是不對的。”此外,錘子科技羅永浩也曾在去年末表示,不會再做千元以下的產品,原因是成本控制得太狠,會影響整個用戶體驗。
對于這樣一個死胡同,廠家和用戶都開始逃離。根據國內第三方調研機構第一手機界發(fā)布的報告顯示:從今年1月開始,國內線下渠道千元以下價位的品牌和型號都在減少,機型數量從1月份的57部遞減至目前39部,手機品牌從30個遞減至目前23個。
面對百元機市場的沒落,很難說是用戶還是廠家主導了劇情的發(fā)展。一方面隨著大眾的消費需求升級,價廉但不一定物美的百元機不再成為首選;另一方面廠家追求高利潤產品的快速迭代,在合力之下低端市場的萎縮成為必然。
可以斷定,在可預見的未來,百元機市場將會繼續(xù)萎縮,最后陷入死水一潭。
價格不斷上探的新空間
從今年的手機市場發(fā)展趨勢中可以發(fā)現,除了小米、魅族、華為等大廠商之外已經很少有廠商不再發(fā)布千元以下的產品,部分小眾廠商們的千元機產品價格基本都上探至1500元左右。
究其原因,一是隨著硬件成本的不斷增加,以及用戶的消費升級需求,廠商們開始關注1500元以上的產品。二是大品牌的主力機型紛紛突破堅守了多年的1999元大關,上探至2500左右的價位,更好的利潤空間,成為排名靠前的大品牌追逐的焦點
伴隨著新一輪的消費升級,更多消費者在面對同質化嚴重的手機市場時,或許更希望選擇一款擁有足夠差異性的產品。根據GFK發(fā)布的調研數據顯示,國內智能手機市場1000~1500元和1500-2500元價格區(qū)間的機型,近五個月來銷量環(huán)比均持續(xù)上漲。而2500~4000元價格區(qū)間的手機產品,更是從去年市場占比16%,躍升到目前的27%。
告別惡性價格戰(zhàn)
從一系列數據反映出的結果顯示,盡管國產手機不可能完全放棄性價比,但是華為、OPPO、vivo等線下巨頭的強勢崛起也在證明,國產品牌同樣可以實現品牌溢價,并不是只有死磕性價比這一條出路。
惡性的價格戰(zhàn)讓小廠商無法生存,大廠商依靠走量也沒有足夠的利潤。廠商只有在擁有合理利潤空間的前提下,才能夠有能力繼續(xù)投入研發(fā)、設計、渠道和塑造品牌形象,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
不可否認,手機終端是廠商拉近用戶并促使其進入自身生態(tài)的完美入口,但與那些價格更高、使用時間更長的機型用戶來說,價格低廉、換機周期短的百元機用戶未來很難融入到手機廠商的生態(tài)閉環(huán)中。這個道理,所有廠家都已經再明白不過。
隨著越來越多的完成歷史任務的百元機(品牌、型號)退出舞臺,未來眾多小眾品牌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。要么盡快在市場品拼爭中做大做強,要么在這一輪手機洗牌的大潮中退場,時間確實不多了。